一、形成与赋存状态
伴生金、伴生银的形成与主矿产的成矿过程密切相关:
- 在有色金属矿床(如斑岩铜矿、铅锌硫化物矿床)的形成过程中,金、银因化学性质(如易与硫化物结合)随主金属元素(铜、铅、锌等)一同富集,以微小颗粒(微米级甚至纳米级)嵌布在主矿石的硫化物矿物(如黄铜矿、方铅矿、闪锌矿)中,或呈类质同象替代主金属元素存在于矿物晶格中。
- 由于颗粒细小、分布分散,无法通过常规金矿、银矿的选矿方法单独开采,只能依附于主矿产的开采和加工流程进行回收。
二、回收流程
伴生金、伴生银的回收需结合主矿产的冶炼工艺,核心是利用金、银与主金属在化学性质上的差异(如熔点、氧化还原性)实现分离,典型流程如下:
-
选矿阶段预富集
在主矿产(如铜矿石)的选矿过程中(如浮选),金、银会随主金属矿物一同进入精矿(如铜精粉、铅锌精粉),实现初步富集。此时精矿中伴生金、银的品位通常较低(如每吨精矿含几克至几十克金 / 银),但已远高于原矿中的含量。 -
冶炼阶段深度回收
不同主矿产的冶炼工艺对伴生金、银的回收方式不同:-
火法冶炼(如铜、铅冶炼):
主金属精矿在高温熔炼(如铜的造锍熔炼)时,金、银因熔点高、不易氧化,会进入熔融的金属相(如冰铜、粗铅),与主金属一同进入后续精炼环节;在电解精炼(如铜电解)中,金、银因电位差异不会进入阴极的纯金属,而是以 “阳极泥” 的形式沉淀,成为回收金、银的核心原料。 -
湿法冶炼(如氧化铜矿浸出):
主金属(如铜)被酸或溶剂溶解后,金、银可能残留于浸出渣中,或通过加入特定试剂(如氰化物、硫脲)溶解后,再用置换(如锌粉置换)、吸附(如活性炭吸附)等方法回收。
-
火法冶炼(如铜、铅冶炼):
三、经济价值与资源地位
- 补充资源供给:全球约 20%-30% 的黄金和 50% 以上的白银来自伴生回收。例如,智利的斑岩铜矿、中国的铅锌矿中伴生银的产量占各自国家白银总产量的 60% 以上,有效缓解了独立金银矿床资源不足的压力。
- 提升矿山效益:伴生金、银的回收无需额外投入大量开采成本,却能显著增加矿山的综合收益。对于低品位主矿产,伴生金银的收益甚至可能成为矿山盈利的关键因素。
- 资源综合利用:回收伴生金、银是矿产资源高效利用的重要体现,减少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(如避免金银随尾矿堆积造成的潜在污染)。
四、影响回收效率的因素
- 赋存状态:若金、银以细微颗粒均匀嵌布在主矿物中,或呈类质同象存在,回收难度较大,需通过复杂的冶炼工艺(如加压浸出、生物氧化)才能解离;若以游离态或粗颗粒存在,则更易回收。
- 主矿产冶炼工艺:火法冶炼的阳极泥中金银富集度高,回收技术成熟;湿法冶炼若工艺设计不当,可能导致金银流失于浸出渣或废液中。
- 技术水平:高效萃取剂、智能分选设备的应用可提高金银回收率。例如,生物氧化技术能有效处理含砷硫化矿中的伴生金,突破传统工艺的瓶颈。



新公网安备65010402002128号